新“四千工程”|数据赋能生态治理:浙皖鲁三地环境修复的数字化调研与绿色传播行动
作者:时间:2025-07-15点击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7月9日,一支来自数字技术学院的团队在涂怡蓉老师的指导下各自奔赴家乡展开了实践调研。
1 浙江湖州
团队成员走入安吉竹博园,参观竹子的全链条开发,发掘安吉成功转型背后所做的努力。在这里,仿佛每片竹叶都展示着守好生态红线与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除此之外,为更好的实现生态转型,安吉还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建立生态共治中心,统筹管理,实现治理的规范化、体系化;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出台多种奖惩机制,完成亚运会等碳汇捐赠及相关购碳活动;强化智慧化治理手段,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提高治理效率。
在南浔,曾经发展的浪潮让古镇水系面临挑战。但南浔没有退缩,积极打响环保攻坚战。通过 “水韵湖城”行动对河道底泥清淤,净化水源,核心区河道水质更加稳定。同时还创新了 “水乡综合体” 治理模式,实行跨界联动治水。
安吉竹产业的开发带动经济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浔环境治理让河道两岸绿意葱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家园 。我们借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踏进南浔古镇的蜿蜒小巷中,阵阵凉意拂面而来,水的清甜令人陶醉。
2 浙江台州
台州后岸村曾依托当地石板资源发展,团队成员们听说不少村民因为长期打石板患上了石肺病,后岸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关停石矿后,开始进行乡村环境的治理,发展农家乐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横河陈村曾因围塘造田、污水直排和城市扩张,清澈河道成了“臭水沟”。而今团队成员漫步村中,看到的是青石板路串联着白墙黛瓦,生态湿地公园中游客竞相打卡拍照,垃圾分类亭整齐排列。横河陈村的蜕变证明:生态修复从来不是简单的美颜,而是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滋养民生的源头活水,实现乡村振兴。
这次探访,使大家感受到每个微小的生态工程,都可以成为撬动环境治理的支点;而每个人绿色行动投入,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汇聚成守护自然的洪流。
3 安徽宣城
水阳江与青弋江是两条滋养宣城大地的“母亲河”。宣城严守生态红线,严禁在规定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项目,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的可能。如今,江面上白鹭翩跹,江边渔民们笑着展示满舱的收获。水阳江青弋江的治理让渔民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大家也深刻意识到水域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中国宣纸文化园,承载着千年宣纸制作工艺的厚重底蕴,更处处彰显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树,与园中种植的猕猴桃藤和谐共生、相互映衬,其制作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体悟到传统文化产业与生态保护相融相生的和谐之美。
4 山东滨州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滨州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曾长期面临盐碱地治理、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难题。其中,中海公园原本是一片废弃的盐碱地,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改造,如今已成为拥有180余种植物的绿色天堂,绘就了独特的绿色画卷,在炎炎夏日我们甚至能看到人们在湖中游泳。
古城公园里也蕴藏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北方智慧。这里草木葱茏、水系蜿蜒,生物种类丰富,以自然肌理续写着滨州对黄河水资源的巧思利用。古长城的存在更增强了公园生态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通过对比南北方治理模式,我们发现滨州对黄河水资源的巧思利用,与浙江 “千村示范” 虽路径不同,却同样诠释着 “生态优先” 的共识。
从台州的转型智慧到宣城的共生哲学,从滨州的黄河诗篇到湖州的理念源头,四地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生态环境的治理很好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乡村振兴。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深刻体会到如今绿色发展的重任已经落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在未来我们将从自己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环境治理贡献一份力量。也将带着调研成果继续前行,用知识传播环保理念,用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人民和祖国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