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千工程” | 瓷韵青春行:于景德镇的釉色纹样里,解锁非遗传承密钥
作者:时间:2025-07-08点击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这份对千年瓷脉的珍视,深深触动了数字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怀着对瓷都文化的敬仰,我们踏上这片火与土交织的神奇土地,循着窑火的轨迹,探寻陶瓷技艺穿越千年的密码。
溯源千年窑火:触摸文化根脉的历史课堂
暑期实践的第一站,组员们踏入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漫步于唐宋元明清各馆,陶瓷不仅是器物,更成了解码历史的钥匙。那流畅的器型里藏着丝绸之路通商的繁盛,见证着官窑制度下的精益求精。从这些器物的演变中,我们清晰看到:当瓷器纹饰愈发精细、器型愈发多样,背后是百姓日渐丰足的生活,更是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
对话匠人匠心:在烟火气中读懂传承密码
暮色四合,陶阳新村夜市的灯火渐次亮起。摊位间,青花瓷碗的钴料发色浓艳,小巧的瓷雕摆件透着生活意趣。与摊主闲聊时,我们听见了老瓷工蹲守龙窑三天三夜的坚守,也知晓了年轻匠人将动漫元素融入瓷器的尝试。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让冰冷的瓷片有了温度,也让我们明白:传承从来不是刻板的复制,而是在时光里不断生长的生命力。
与摊主们攀谈时,我们发现不少老手艺人虽身怀绝技,却苦于不懂数字营销。团队当即决定发挥专业所长,为摊主们开设 “非遗直播小课堂”:从手机支架搭建简易直播间,到调试补光灯让青花发色更鲜亮,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感慨着“原来这镜头比吆喝声传得还远!”。
次日,组员们循着瓷音走进三宝村。青山环抱间,艺术家工作室散落其间,沿途的瓷片铺路,溪水冲刷着碎瓷片叮咚作响。在青年陶艺家小林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他正用 3D 扫描技术复刻传统瓷瓶纹样,“传统纹样数据库建起来,年轻设计师就能直接调用再创作”。这种 “数字 + 手艺” 的融合,让我们对传承有了新认知:守护非遗不是守着老手艺一成不变,而是用新技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找到新落点。
亲手塑形制作:让非遗传承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实践的最后一日,组员们围坐在陶艺工坊的陶轮旁,亲手揉泥、拉坯、塑形。当掌心的黏土在旋转中渐具雏形,才真正体会到 “揉泥要匀,拉坯要稳” 的深意。指尖的泥痕里,我们终于读懂: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在掌心温度中流转的活态基因。
此次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在与陶瓷的深度对话中增长了见识、锤炼了本领,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重量。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所得,继续以青春之力守护窑火不灭,让古老的陶瓷技艺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为非遗文化的绵延与社会发展贡献属于青年的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