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千工程”|外桐坞村暑期社会实践纪实:解码艺术基因,同谱文化赋能振兴曲
作者:时间:2025-07-07点击数:10
蝉鸣织就夏日序曲,骄阳为大地镀上鎏金。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在数字技术学院徐天凤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于7月5日走进了杭州外桐坞村,开展了一场深度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走访了村庄的艺术工坊、农家院落,探寻外桐坞村的文化基因、产业转型历程与艺术赋能模式。他们与当地村民展开了细致交流,了解村庄的发展变迁、居民的生活愿景,以及艺术文化对乡村风貌的重塑作用。他们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设计了访谈提纲,收集了从业者与当地居民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建议,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时代的青春动能。
古韵外桐坞
当实践团师生抵达村口,一个被绿意环抱的世外桃源便映入眼帘。这个被当地人诗意称为“画外桐坞”的村落,不仅以粉墙黛瓦点缀青山,更用艺术气息晕染着每一寸土地。
朱德曾驻足的 “石榴村” 外桐坞,如今石榴繁茂,红色记忆与田园风光交融。2010 年借力中国美院,农宅变艺术殿堂,20 余位艺术家在此创作,茶农亦提笔作画,“茶香艺韵” 绘就乡村振兴图景,获 “全国文明村镇” 等荣誉。
1954 至 1966 年,朱德四次到外桐坞村,考察指导茶叶生产,与村民劳作,嘱村民吃上年糕。村后以 “元帅年糕”“元帅茶” 纪念,并建相关纪念设施,其关怀成村庄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了铭记朱德委员长的到来与他为村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外桐坞村巧妙利用自身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对一幢有着 170 多年悠久历史的原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精心改造。按照当年朱德委员长前来视察时的原始模样,进行了全方位的修建恢复,在 2011 年,朱德纪念室正式建成。
对话外桐坞
青砖巷里话岁月
走访过程中,全国劳动模范杨阿六老人如数家珍的讲述,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卷生动的乡村变迁图。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比划着往昔的茅舍田埂,炯炯有神的双眼映照着今日的艺术村落,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乡村振兴”四个字变得如此真实可触。
纸墨留痕映丹心
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被轻轻唤醒。同学们仿佛看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外桐坞的茶垄间穿梭着地下交通员的身影,氤氲茶香里传递着关乎民族命运的密信。如今,外桐坞村通过打造红色文化长廊、修缮历史遗址,让红色文化长廊如同时光隧道,将那些以茶篓为掩护、用生命守护信仰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每一位来访者深刻感受着那段峥嵘岁月中,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深情厚谊。
朱公探茶路,龙井岁月书
外桐坞村浸润 800 年龙井茶文化,1954-1966 年朱德四次到访,与村民采茶垦荒,留下 “吃上年糕” 的嘱托,如今 “元帅茶” 飘香,朱德纪念室诉说鱼水情。这里海拔 200-400 米,微酸性红壤与云雾育出西湖龙井,282 亩群体种老茶树传承 “手工摊青 — 青锅 — 辉锅” 技艺,获评 “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示范村”。
跟着村民穿行茶园时,杨大爷蹲下身捻起一捧红壤:“当年朱老总教我们种茶,说‘土要松,根要稳,茶才香’。” 他粗糙的手掌上,老茧比同学们的调研笔记更厚重。原来真正的 “调研” 不是表格里的数字,是蹲在田间听阿公讲古厝传说时,他眼里闪烁的光;是看村委翻开泛黄的工作日志,指尖划过 “朱德同志第四次来访” 记录时的郑重。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让历史从文件变成了有温度的生活。
转过山坳,万竿翠竹映入眼帘。清风掠过,万千竹叶沙沙作响,宛如奏响一曲灵动的自然乐章。实践团成员们渐渐感受到:真正的成长,始于走出书本的那一刻;真正的热爱,生于看见土地与人民的瞬间。
小结
同学们行至外桐坞村的孔子学堂。这座浸润着传统文化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为茶香与艺术交织的村落增添了深厚人文底蕴。通过本次实践同学们真切体悟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深意。这座完美融合了红色基因、艺术气质与茶道底蕴的村落,正以独特魅力向世界证明:乡村振兴的画卷,可以如此诗意盎然!